回忆往年的春节,“年味”始终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也许是孩童本就难以有具体的认知,那时懵懵懂懂,能记起的只有塞在枕头下的压岁包、天上炸开的炮竹烟花、空中弥漫着的淡淡硫磺的味道。亲戚们聚在一起,推杯换盏,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就算过完了年。有时也会听上一辈感慨地说起:他们那时的过年,才是真的“年”。物质资源匮乏,所有往日里吃不到的大鱼大肉全摆在了这几天;再从头到脚换一身新衣服、走亲访友……言辞话语间,全是新鲜的盼头。
那是未曾体验、也无法再有的经历。后来年龄愈增,过年的形式上始终没什么大的变化,时间一久,便渐渐产生了一种淡薄感。多数人逐渐也不再追求大张旗鼓地置办年货,仿佛正月三十和大年初一也不过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的寻常两日,一同过完后面的这几天,年也基本过完了。
今年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年的气息似乎又更加淡了一些。没有和倒数一起炸响的鞭炮、也没有了初五热热闹闹的“迎财神”。在静无声息中,新的一年照旧到来了。然而于我来说,对“年味”却产生了些新的想法。
或许,它本就不依托于喧闹的炮竹,也不需要具体的概念及定义——“年味”是中国人的一种公众记忆,埋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就算人与人的记忆存在着差别,但那仍旧是一种想来会觉得安心的归属,是重叠的、家的影子。
在数个一掠而过的传统节日中,春节始终在最隆重、也最热闹的位置上。无论是过年时的公益广告或者是街头小巷循环的那几首歌曲,都在提醒着人们放下紧张的生活节奏,再多陪陪身边的亲人。
年年岁岁,只有年是永恒。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聘用制书记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