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重量
2018-03-02 09:54:00  来源:
 来源:检察日报

  近年来,春节的娱乐活动不断花样翻新,但我总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远不如小时候那样热闹、红火、温馨。

  那时候,刚进腊月,早停了农活的乡亲们就一心一意地迎接过年:收拾卫生,置办年货。过了腊八,天色阴暗,雪花飘舞。我们考完试,等待放假。村里组织人敲锣打鼓地给三好学生家送喜报。

  腊月二十往后,赶集、大扫除、蒸包子、做大饽饽、“打洞”(将猪蹄、猪皮、排骨、大公鸡等肉食放在一起煮)、炒瓜子、炒花生、炸花鱼、炸面鱼……家家户户飘出花生油的香味,弥漫着小山村。

  这段时间,谁也无暇走亲戚。大家都在紧锣密鼓地忙碌着,就像完成一项艰巨任务。

  腊月三十,上午要去赶集,抢购需要的东西。集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中午吃团圆饭,满满一桌菜肴,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吃喝。饭后喝茶,贴门对。火红对联贴到街门两侧,门楼上插桃树枝。日暮黄昏,上坟祭祖。大人领着小孩,提着鞭炮和烧纸,来到去世长辈坟墓前,举行庄重的祭奠礼节。平时冷寂的地方热闹起来,鞭炮噼里啪啦。据说这样就会让先人们听到,来和亲人一起过年。

  女人包饺子、炒菜。把花生、大枣和一分、二分、五分硬币包进饺子。谁吃出的钱多,就意味着来年挣钱多。我此时最喜欢依偎在热炕头,棉被盖脚,翻阅着心爱的小画书。身为公社书记的爸爸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去家乡大陈家山村看望老嫂子,带回来香喷喷的面鱼和甜滋滋的豆包。

  忙到天黑,烧了一天的大炕热得发烫。享用丰盛晚餐后,我们兴高采烈地燃放鞭炮。震耳响声此起彼伏,烟花怒放,二踢脚、钻天猴将漆黑夜幕装点得璀璨夺目。那时没有电视,一家人守夜,聊天。到了下半夜,多数人都要休息。而我那慈祥的彩玲姥姥却恪守传统,穿着新衣服,静坐守岁。

  初一天不亮就起来,放过开门炮仗后,赶紧烧火煮饺子。晚辈们走街串户地给长辈拜年,“过年好”的问候声不断响起。天亮了,穿着新衣服的小孩子们喜气洋洋,三五成群,东奔西走。

  初二,到三舅舅家拜年做客。炉火正旺,两姨弟兄们陆续来到,说笑,抽烟,吃瓜子,下棋。三舅母手艺巧,做好吃的饭菜招待外甥们。香而不腻的红烧肉,让我回味到现在。

  此后互相走亲戚。到了哪一家,都笑脸相迎,美食招待。亲戚多的,可以从初二一直排到正月十四。不需要太贵重礼品,大饽饽和罐头比较常见。谁家大饽饽做得好,一目了然。

  正月十四傍晚,还要上坟,说是请天上的亲人回来过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第一个大节,人们再次享用一番美食美酒。第二天,要到亲戚或朋友家走动,此乃“走百病”。

  正月十六往后,乡村秧歌队演出。演员们打扮成孙悟空、白骨精、关公等各种形象,还有扮演猪八戒背媳妇的,精彩绝伦。好友美霞的几个叔叔虽不富裕,但乐观向上,积极参加村里和乡里的秧歌队、宣传队,兴高采烈地四处表演。

  幸福是种感觉,是种氛围,与华屋豪车靓衣关系甚微。

  (作者单位:山东省龙口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