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全国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省86个县(市、区)有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据甘肃省纪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扶贫项目和资金不断增加,一些基层干部动起了歪脑筋,有的侵占私分,有的截留套取,有的吃拿卡要、“雁过拔毛”,有的收取“好处费”“辛苦费”,必须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2017年以来,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对胆敢动扶贫“奶酪”的行为零容忍,查处扶贫领域问题1030件,处理1992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94人、组织处理513人、移送司法机关38人。
督办1255件线索,精准发力
“开着小轿车还可以领低保?”有网友通过网络实名举报“舟曲县城关镇真牙头村党支部书记在低保户和贫困户评选中存在优亲厚友的问题”。甘肃省纪委将这一问题线索向甘南藏族自治州纪委挂牌转办后,该州纪委随即组成调查组展开直查,“开着小汽车领低保”问题的真相逐渐露出水面。
原来,真牙头村党支部书记李齐昌之侄李军龙名下有一辆小轿车,用以客运出租,一家4口违规享受低保1万余元,李齐昌因优亲厚友搞“人情低保”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一抓到底,多轮次滚动式挂牌督办,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量纪不准确不放过、问责不到位不放过。甘肃省纪委加大督办查处力度,对群众信访举报扶贫领域的问题逐个筛选甄别,面对面交办重点问题线索。2017年以来,已督办问题线索1255件,截至目前已查实61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736人。
与此同时,省纪委选择脱贫攻坚任务重、信访量较高的县(区)作为重点,以点带面开展综合整治。在2016年确定13个重点县(区)的基础上,2017年又确定了13个重点县(区),推动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督促查处问题线索,举一反三整改问题。截至目前,省纪委向26个重点县(区)交办的397件问题线索已办结38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329人,移送司法机关13人。26个县(区)整改扶贫资金及低保金发放、危旧房改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54个,并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推动解决突出问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信访量持续下降。
四级监督检查,持续跟进
针对扶贫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担当不作为、弄虚作假等问题,甘肃省纪检监察机关集中发力,采取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异地交叉的方式展开监督检查,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从2017年9月中旬至10月底,该省纪委抽调力量组建的14个检查组奔赴各地展开行动。市县乡三级监督检查也同步进行:9月20日,兰州市纪委成立4个市级检查组,启动对相关县(区)乡镇及行政村为期一个月的监督检查;10月10日,夏河县从扶贫、民政、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成立3个监督检查组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据了解,各级监督检查组共发现4.5万余件问题线索,在梳理分析、分清问题、分清责任后,正在督促市县认真查处。
省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问题线索调查不认真、走过场,处理不到位的,将一律“一案双查”,严肃问责。
此前,甘肃省从2016年3月开始,在全省部署开展以“查处不正之风保障扶贫政策落实、查处腐败行为保障扶贫资金安全”为主要内容的“两查两保”专项行动,一大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被查处。据统计,该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共查处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2504件,处理4381人,已成为甘肃省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要通过深入推进‘两查两保’专项行动,推动专项治理落到实处。”近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对全省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作出部署。
据了解,此次专项治理将紧盯扶贫资金管理的重点环节、扶贫资金分配、扶贫资金使用、困难群众负担水平、扶贫工程项目和村级“三资”管理,以查处失职渎职和向扶贫资金动歪脑筋、伸黑手为重点,坚决惩治腐败。
严肃问责104人,形成震慑
没有问责,责任就落实不下去。古浪县大靖镇大庄村在推进整村养殖暖棚项目过程中,镇、村干部落实监管责任不严,致使村民修建的62座养殖暖棚挂名在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名下享受补助资金。相关责任人因履职不力受到严肃问责: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俊清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村委会主任王振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原村文书梁耀华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时任大靖镇副镇长温万海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甘肃省注重用好问责利器,2017年以来全省扶贫领域共问责104人。《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问责规定(试行)》也于近日出台,明确了省级部门、市州党委政府、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县有关部门30多种应当问责的具体情形,倒逼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扛起抓脱贫攻坚工作、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政治责任。
“要把廉洁扶贫、阳光扶贫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继续加大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力度。”甘肃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刘昌林表示。(记者 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