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柴火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柴火就不能生火、做饭、取暖。我曾经记得,一对刚分家单过的小夫妻,由于家中没有备下柴火,第一顿饭还没做好就没柴烧了,急得直掉眼泪。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天寒地冻的冬天,衣服比铁还要凉,早上蜷在被窝里迟迟不愿起床。这时妈妈就会点燃几把柴草将衣服在火上烤一烤,待衣服烤暖和了,我便趁着热乎劲,麻利地穿上衣服。
小时候,拾柴火是主要“功课”,放学后,便约上几个小伙伴上坡拾柴。“割山草”“拾干棒”“抓楂子”“刨树墩”“夋树枝”“搂树叶”等等等等。今天先说说“搂树叶”的事。
我的老家是丘陵山区,石堰、地边长满了高高大大的柿子树,每当秋后,漫山遍野都是那金黄的、艳红的柿子叶。红色的柿子叶红得耀眼,黄色的柿子叶黄得灿烂,艳红的、金黄的柿子叶弥漫开来,美得令人窒息。“霜叶红于二月花”,老家的红柿叶丝毫不逊于香山的红叶啊!
秋风起,金黄的、艳红的柿子叶飘然落下,随便捡一枚做成标本都是上好的书签。可是,那时候乡亲们穷啊,哪有心思欣赏这柿子叶的美景,赏景、做书签只能是文人墨客的专利。但柿子叶仍然是乡亲们趋之若鹜的宝贝,因为它可以当作燃料烧火做饭啊。
秋后的早晨,只要不下雨,乡亲们便会早早起床,天不亮就背上花篓(一种用白蜡条或紫穗槐编制的大筐)、耙子(竹或木做的)到柿子树下搂树叶。这搂树叶也是很有技巧的,技巧主要在于如何使用耙子,要根据树叶的多少和地形的不同适时改变耙子的力度和角度。会使用耙子的高手能把散落在地势不平,间杂石块、土块等障碍物的树叶迅速地搂成堆,然后再装在花篓里。相反,如果生拉硬搂,则“费力不讨好”,不仅搂不起多少树叶,甚至会将耙子齿拉断。那时候勤劳的乡亲们,会赶在出工前先搂了一筐乃至数筐。越起早的人搂树叶越快越多,因为最早上坡的人肯定先到树叶最多、最好搂的地方去搂。我记得二哥和三姐搂树叶最多,一是去得早,二是手脚麻利。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乡亲们做饭基本不用烧柴火了,可从前拾柴火的情形我却怎么也忘不了,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仍然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