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博物绘画对人的科学的苏醒和美学的苏醒大有裨益,因为博物学以及博物绘画呈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世界、一个已经绝迹和正在绝迹的世界、一个色彩斑斓的诗意世界、一个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
优秀的博物画家让铅笔的素描线条、铜板和钢板的制版线条突破了窠臼和限度,表现极有张力,立体地展现了一个多维空间。他们把写实发挥到极致,并用斑斓的色彩和亮丽的光线弥补写实的硬度和呆板,使画面熠熠生辉,充溢着生气,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
西方博物绘画源远流长,最早可以溯源到公元前16世纪希腊圣托里尼岛上一间房屋上的湿壁画,现存于雅典国家博物馆,画面上百合花和燕子交相飞舞。最早的印刷花卉插图于1481年在罗马出版。1530年奥托·布朗菲尔斯的《本草图谱》出版,这是一本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具有自然主义风格的植物图谱,从此以后博物图谱风靡欧洲。科学家、探险家、画家纷纷加入其行列,涉及人员之多,涉猎范围之广,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力。在我见过的近百万张博物绘画中,以作者计,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就有近万人,赫赫有名的有近千人,有大师风范的有近百人。可以概括地说,西方博物绘画发端于十五、十六世纪,发展于十七、十八世纪,19世纪达到高峰,作品爆发、大师林立、流派纷呈,19世纪末出现式微,20世纪出现大幅度衰落,20世纪下半叶到现在又开始恢复和复兴。
通过我近十年的博物学学习和研究,我认为博物学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博物绘画对人的科学的苏醒和美学的苏醒大有裨益,因为博物学以及博物绘画呈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世界、一个已经绝迹和正在绝迹的世界、一个色彩斑斓的诗意世界、一个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一些中国画家认为,西方的博物绘画(他们鄙夷地称之为科学绘画)只具有科学认知价值,很少或者说没有审美价值;他们认为这些博物画画得太死,逼真有余而生动不足。其实他们对西方博物绘画的了解只是一鳞半爪,许多伟大的博物画家像奥杜邦、古尔德、胡克、威尔逊、沃尔夫,都有过人的本领,他们的绘画不光有逼真的线条,而且有斑斓的色彩、丰富的场景和生机勃勃的气势,让人叹为观止!优秀的博物画家让铅笔的素描线条、铜板和钢板的制版线条突破了窠臼和限度,表现极有张力,立体地展现了一个多维空间。他们把写实发挥到极致,并用斑斓的色彩和亮丽的光线弥补写实的硬度和呆板,使画面熠熠生辉,充溢着生气,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我把博物画家捕捉物象的方式概括为6点:远赴异域,实地考察;对照写生,精确标注; 猎杀活物,制本复原;制版着色,表现纤毫;提炼定型,铺陈色彩;营造气氛,建构谱系。
博物绘画呈现了科学与美学互为表里的风格特点
博物绘画呈现科学数量化的风格。古尔德的博物绘画,原书中每一只鸟都详细标注了主要特征的尺寸大小,每张绘画都标注了展现的是鸟类的原大图像还是按比例缩小的图像。有原大尺寸,有原三分之一尺寸,有原三分之二尺寸。
博物绘画呈现精致细微的风格。鲍尔的博物绘画丝丝入扣,精致入微,如同在显微镜下展现的万物的细微风致。他的绘画风格之所以非常细腻,据说是因为他用显微镜观察采集到的植物和动物标本。他用极其细致的笔法,纤毫毕现地展示各种植物的花蕊和叶子,生动真实再现植物与动物的原生态,给观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博物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很多博物学家以他的作品为临摹范本。
博物绘画呈现生动鲜活的风格。凯茨比说:“在画植物时,我通常趁它们刚摘下还新鲜时作画;而画鸟我会专门对活鸟写生;鱼离开水后色彩会有变化,我尽量还原其原貌;而爬行类动物生命力很强,我有充足的时间对活物作画。”他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风情和美感,有别于那些所谓专业画家的僵硬和呆板。
博物绘画呈现色彩斑斓、装饰性的风致与风韵。克拉默的蝴蝶色彩斑斓,布局严谨,形式多样,装饰性和鉴赏性引人注目。整版蝴蝶扑面而来,栩栩而动,瑰丽斑斓,让人叹为观止!画家们所用色彩的精细化超过我们的想象力,面对数以万计、纷至沓来的各种新鲜的植物,画家来不及当下进行细微描绘,匆忙用铅笔绘制完素描之后,创建自己的色卡,详细标注植物各个部分的颜色编号,回国之后再进行认真翔实的涂绘。费迪南·鲍尔的色卡就有二百多种绿色和一百多种红色、粉色、紫色等,体现了画家复原和展现万物斑斓细微的颜色的努力。正如诗人歌德所说:“我要展现我看到的万物的芳姿与颜色。”
博物绘画呈现复合叠加的美学风格。威尔逊绘制鸟类绘画,起初,是为了节省成本,把不同的鸟类和物种放在同一画面上。无奈之举,却造成奇特的美学效果:错落有致、复合叠加,展现了纷繁多彩的世界,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完美结合,丰富了自然世界,在呈现了自然秩序的同时,呈现了万物的秩序之美。
博物绘画所带来的美感也毫无保留呈现给我们了
丰富的感知。博物绘画呈现了一个丰富的“生活世界”,区域的广袤性与细节的丰富性,地方性知识与全球性视野完美地融合,并一览无余地呈现给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学科具有这样广袤无垠、丰富生动的呈现性,胡塞尔所说现象学丰富的感知,在博物绘画里可以得到完美实现。
鲜活的经验。许多博物学家在著作和相关绘画作品中,详细描绘了他们第一次发现新奇种类时的生活场景和欣喜若狂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成为描述和命名这种新物种的原初经验,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名字都镌刻在物种命名上。重温这些绘画作品,也许能够让现代人找回曾经拥有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宝贵的经验”,让经验重新回到人类原初体验到的经验状态,让经验回归,成为现代人的永久收藏。
自由的世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万物一任自然。毛泽东说:万类霜天竞自由。在博物画中,万物呈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与形象,花卉迎风招展,鸟儿婉转歌唱,博物绘画展示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美是自由的象征。海德格尔认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
和谐的意境。博物绘画展示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和谐意境。面对科学至上、科学泛滥的时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忧心忡忡地说:原子弹的爆炸使人类被迫进入了“原子时代”,原子时代把人从地球上连根拔起,人无家可归了。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仰望雾霾重重的天空,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电视画面充斥着核试验、病毒和战争,这就是21世纪人类遭遇的日常处境。博物绘画也许能够打开一扇门,放些许的绿意和较为新鲜的空气过来,让人可以憧憬和回忆起人类曾经拥有的和谐的生活和美好的诗意,让人们依稀回忆起海德格尔经常引用的荷尔德林的名句——“诗意地栖居”和特拉克尔的诗境“那可爱的蓝色的兽”。
博物绘画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在千面一孔、万象一致的冰冷的印刷复制品泛滥的机械复制时代,在数码相机一统江湖的时代,这些人工手绘的栩栩如生的博物绘画也许在这个日益单向度的世界里,如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划亮夜空的每一支火柴那样,给读者带来一小片亮光和些许的温暖。
《博物之旅》第一辑一共有5卷,分别讲述鸟类、昆虫、植物、动物、水生生物,从西方浩如烟海的博物学书堆里,披沙拣金,探骊得珠,从千卷书中精选出约60本,采撷其中精华按上述分类汇编,“嘤其鸣也,以求友声”“青鸟鸣枝,佳人拾翠”。冀丛书能满足博物学读者殷殷之望!
(作者薛晓源系中央编译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