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治治"官场敷衍病"
《官场现形记》中讲,一些官员“敷衍的本事是第一等”。封建时代“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官场中人“无利不起早”不是啥稀罕事。共产党人“做官”为的是做事,与封建官员不可同日而语。拿陈云同志的话说: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萎靡不振和用雇佣劳动的态度来对付党的工作,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些年铁腕正风反腐、从严管党治吏,官场日渐洁净、官风愈益清朗。但懒政庸政怠政现象,也的确不少见。一些官员怕担事、装作为,只说不做、说多做少,患上了严重的“官场敷衍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对上“表态好、行动少”——传达学习“反应很快”,开会部署“动作很大”,搭班子、建机制“抓得很紧”,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对下“脸好看、事难办”——接上楼送出门,又端水又拉凳,似乎很热情,可谈到事情却打太极,推不掉就拖,拖不过就糊;讲话“重搬用、轻运用”——报纸网络到处抄,光接天线不接地线,光有着眼点没有着力点,完全“为讲而讲”;做事“有激动、无行动”——提起矛盾问题两腮发鼓,但解决起来上级不拨不动,甚至拨都不动,许多经费趴在账面上睡大觉。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同志早作过这样的论断。随着“打虎”“拍蝇”“猎狐”不断深入,有些人以为只要不贪腐,就可以做“太平官”、当“不倒翁”。其实,敷衍塞责造成资源浪费、耽误发展机遇,是党和人民不能容忍的“大问题”。
贪官是恶吏,必须坚决铲除;庸官非良吏,同样不可重用。勤政廉政,来不得半点虚伪。今天如果还有人怀疑党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看不到正风反腐肃纪永远在路上,干事敷衍、为官装为,还在东张西望等等看,不会有好果子吃。唯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方能行得稳、坐得正、走得远。(本文有删减,全文见http://www.ccdi.gov.cn/yaowen/201802/t20180202_163121.html)
新华网:31省份监察委"掌门人"全部产生 监察迈向全覆盖
随着2018年省级地方两会纷纷落幕,31省份省级监察委主任已全部产生。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监察体制改革“施工”已进入高峰期,将逐渐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2月,还将有市、县各级监察委员会主官密集上任。从目前的人事任命看,各级纪委书记担任监察委主任居多。
在法律法规的准备上,《国家监察法(草案)》已经完成一审、二审,就等3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三审。
在全国改革试点全速推进的同时,北京、山西、浙江作为先行试点地区,圆满完成试点任务,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反腐铁拳威力初显。据媒体1月28日报道,全国首例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案件已在北京依法审判。(本文有删减,全文见http://news.jcrb.com/jxsw/201802/t20180201_1839312.html)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为什么要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是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再动员、再部署,为这项重大改革在全国推开指明了方向。为什么要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这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战略举措。在我国,80%的公务员、95%以上的领导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本质上都属于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外部监督。目前,党内监督已经实现全覆盖,而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范围过窄。在强化党内监督、用纪律管住党员干部的同时,必须构建国家监察体系,对党内监督达不到的地方,或者对不适用执行党的纪律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监察,真正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实现监察全覆盖符合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无论人大、政协,还是“一府两院”,都要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党统一领导下的所有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机关,都属于广义政府范畴。创设从国家到县一级的监察委员会,代表党和政府行使监察权,就是要实现由监督“狭义政府”到监督“广义政府”的转变,使国家监督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善。
这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需要。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级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贪污受贿、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大量存在,“小官大贪”、侵吞挪用、克扣强占等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严重离散党群干群关系、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根本目的就在于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已经形成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和信赖,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